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用国学智慧感悟幸福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发布日期:2011-03-10
浏览次数:135

 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问:“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个更好呢?”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达到标准。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不知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守庙的人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子路忙去取水试验,果然应验。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
    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的一种智慧。
    于丹也谈及这个观点,她说:“所谓过犹不及,媒体的过分喧嚣,有时会给你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带来一种误读。”因为人们总是在心里放大想要放大的东西,经过媒体的渲染,人们就会加深种种美好或者恶劣的印象。而外界的喧哗总还是难免的,唯有端正自己的言行,时刻提醒自己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能将自己很好地融合在环境中,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摆正自己的位置。(邵必祥总经理推荐20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