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传统客运市场受到挤压,来自高铁、飞机、私家车、拼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争抢”,使传统客运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同时,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市场需求正在向个性化、多元化延伸,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道路客运企业步入转型发展期,正朝着转型升级的道路前进。
当前,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网络系统的全面建立,公路客运越来越不具有竞争优势。针对此种情况,公路客运企业只有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更新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差异化的竞争意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灵活运用网络覆盖优势,通过与高铁线路的对接为乘客提供“门对门”的短途优质服务,中长途优势互补,并根据客流情况适时调整票价,推行网上购票、换票和退票服务,坚持多做短途、少做长途的运输原则,避开与高铁的正面冲突,实现公路客运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2022年底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道路客运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健康顺畅舒心出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精准实施疫情防控和保护措施,全面恢复道路客运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公路客运市场深度分析
截止至2021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28.07万公里,中国高铁也已超过4万公里的规模。从里程数而言,公路客运作为基建设施,有着完胜的普及率,而高铁的运维成本过高,无法在人口流通量较少的村镇设立,这即为公路客运的机会,发挥“最后一公里”的热量。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公路客运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分析:
公路客运作为公路这一公共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策从新《客规》到《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操作指南》都在指导传统公路客运的转型存活——即定制客运,乘客出行预约、点对点免换乘体验、自定义起讫点等,模式与服务的创新,都是转型升级的“救星”。
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定制客运”,支持客运企业以枢纽港站为依托,统筹开通定制客运线路,调整运力配置,为公众提供差异化、阶梯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产品。
从公路客运量情况来看,近年来,受我国高铁、动车等行业发展的冲击,我国公路客运量逐年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客运量大幅下降。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公路运输客运量下降至50.9亿人,同比下降26.2%。
从我国公路运输装备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231.96万辆,同比增长5.2%。分结构看,拥有载客汽车58.70万辆、1751.03万客位,分别下降4.2%和4.9%;拥有载货汽车1173.26万辆、17099.50万吨位,分别增长5.7%和8.3%,其中,普通货车406.94万辆、4923.43万吨位,分别下降1.7%和增长5.6%,专用货车60.39万辆、718.76万吨位,分别增长19.2%和20.5%,牵引车346.68万辆、增长11.5%,挂车359.25万辆、增长7.4%。
公路客运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仍将是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地铁、轻轨等新兴技术交通工具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公路客运交通的发展前景无疑受到了质疑。但公路客运因其灵活性高、普及性强的特点,仍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无可替代性。设计者应当在今后的设计中,契合轨道交通时代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系统,以此助推一体化、立体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新型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建设。
根据近些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道路客运企业依旧占据着大量市场份额,公路客运量占全国客运总量83.3%。所以公路运输并非处于“夕阳西下”时期,依旧具有其短途优势。不过,随着铁路运输行业尤其是高铁的迅猛发展,其在中短途客运中优势的逐渐提高,使得大型客车客运量直线下滑,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客运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谋求多元化发展,并加强与铁路、民航与旅游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互联网出行新模式。
中研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对中国公路客运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公路客运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将帮助公路客运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公路客运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公路客运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准确把握公路客运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公路客运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统计局 新华网 2023年1月)